扫一扫 手机服务更方便
游客保障
网站导航
目的地攻略 > 中国 > 黑龙江 > 伊春 > 伊春旅游指南 > 伊春特色 旅游攻略推荐
伊春旅游Yichun
 | 

欢迎您访问伊春!

想去0

去过0

伊春特色

http://yichun.cncn.com  2008-12-10  伊春旅游网

伊春满族

    满族历史悠久。商周时伊春为肃慎故地:战国到南北朝时,为秽、扶余属地。北魏时称勿吉,北宋至明时称女真。17世纪,清廷划宁古塔将军所辖西北地区设置黑龙江将军,伊春为其辖境。1635年,努尔哈赤之子皇太极废女真、诸申等旧称,正式定族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通称为满族。满族是以女真族为主体,吸收融合汉、蒙古及其他民族成分而形成的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

旗袍和马甲
    满族喜欢穿袍,满语叫“衣介”,其基本特牲是“衣皆连裳”,由于它是旗人的常服,所以又称“旗袍”。过去满族无论男女老幼、尊卑贵贱均喜欢穿旗袍,后来由于社会的发展,旗袍成为妇女的专用服饰。穿旗袍一般外罩一件马甲相配。马甲又称坎肩,是一种无袖短衣,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一字襟等多种。

族谱
    满族有立族谱的习惯。族谱又称家谱、宗谱、世谱等,是一种记录家族世系、源流、家族成员重要事迹、家族兴衰变迁过程 的谱表或文书。满族的族谱有谱单式和谱书式两种形式。谱单式记载比较简略,在碉磨纸或绢上书写先辈人名的世系表,用线表示血缘关系,长辈在上,晚辈在下,同辈在同一行。谱书式族谱记载详细,可以说是一部家庭的发展史。每隔若干年,家族都要在穆坤达的主持下,进行修谱,对家族人丁的增减情况进行登记。

鄂伦春族

   鄂伦春族,是全国人口最少的民族之一。位于嘉荫县东南部约65公里处的乌拉嘎,有鄂伦春人约2300人,是伊春市鄂伦春族比较集中的居住地。据1990年统计,生活在黑龙江省的鄂伦春族人口为6965人。由此可见,乌拉嘎是鄂伦春族人口密度较大的地区。他们世代生息、繁衍于小兴安岭地式的黑龙江流域,悠久的历史、朴素的民俗生活习惯,特有的狩猎文化,以及纯朴的狍皮服饰,无不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光。
    鄂伦春族世代从事狩猎生产,这是鄂伦春人最重要的生产活动,是他们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他们狩猎工具主要是枪、马、狗,以及弓箭、扎枪等。鄂伦春族的狩猎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他们熟悉各种野兽的习性,并能根据其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特点和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捕猎方法,其高超的狩猎技术从他们制造的两个工具“乌力安”和狍哨便可窥见一斑。鄂伦春族用桦树皮制造了一种指甲盖大小的口哨,叫狍哨,含在嘴里时能够模仿狍崽的叫声,从而引来母狍,再行射杀。他们制造的乌力安(鹿犴哨)能模仿大雄犴的叫声,从而诱杀。

狍皮服饰
    由于狩猎的生产特点,鄂伦春族的服饰多取自兽皮,尤以狍皮为最多。鄂伦春人用狍皮做成男女冬季长袍和夏季长袍以及靴、裤、帽、手套、被褥等。男子冬季长袍用七八张狍皮缝成,为了便于骑马,前后襟均有开衩,开衩处和袖口镶有薄皮,既结实,又显美观。这种长袍,青少年、壮年、老年均可穿用。女子冬季长袍比男袍长,大襟覆盖脚面,左右开衩,开衩处和衣边、袖口均绣有美丽的花纹,有古朴纯厚之美。
    男女的夏季皮袍,同冬季皮袍样式相同,不同的只是选用的皮张不同,夏季做衣服用夏天的狍皮,冬季皮袍用冬天的狍皮,夏天也穿磨掉毛的冬季皮袍。

皮裤
    是用冬季狍皮制作,两三张狍皮做一条裤。过去无论男女均有穿套裤的习惯,做一件套裤需一大张或两小张狍皮,套裤无裤裆,只有两条马蹄形裤腿,用皮绳拴在裤带上,穿上套裤干活不易把裤子磨坏。

狍皮帽
    鄂语“灭塔哈”,是用狍头皮按狍头原样缝制而成,“双耳挺然,如人生角”,不仅可以防寒,而且是狩猎时的伪装。

狍皮被
    鄂语“乌鲁达”,如同皮口袋,外出狩猎露宿野外,钻进“乌鲁达”,不畏风雪。
    狍皮服装均出自妇女之手,其制作工序较为复杂,首先必须将生成鞣成熟皮。鞣皮工具有两种,一种是“毛丹”(带齿的鞣皮工具),一种是不带齿但有刃的鞣皮工具“贺得勒”。鞣皮时,将生皮涂以捣烂的狍犴,使其发酵后,将皮子顶在膝盖上,用毛丹刮去皮板上的污垢,用贺得勒反复鞣皮子,直至鞣软为止。鞣好皮子之后,就可根据需要剪缝制成各种服装。缝制用的线是狍筋线。狍皮服饰之上绣有各各样式不同、颜色各异的图案、花纹,具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桦皮制品
    小兴安岭到处生长着洁白的桦树。鄂伦春族利用桦树皮具富油脂、柔韧轻巧、不透水、不易腐烂的特点,制成各种生活用具,夏天的仙人柱、舟船以及各种器具,皆是桦树皮为之,特别是桦皮容器尤为鄂伦春人所必需。这些容器有用于饮食的碗、盆、勺,有用来储放野菜、野果、肉干和粮食的桦皮篓,有用来汲水的桦皮桶,有用来盛衣服的桦皮箱,有用来装针线和零散物品的桦皮盒。据统计,桦皮器皿有几十种。这些用途不同,形状大小各异,样式优美的桦皮制是鄂伦春族也是北方渔猎民族(包括赫哲、鄂温克等族)物质文化 的一大特点。桦皮轻便耐用,不怕击打,不易损坏,又便于携带,因此非常适合北方渔猎民族的生产特点和生活习惯。

摇篮
    关东有三怪,其中的一怪是“养活孩子吊起来”。这一对关内人说来为怪事的习俗,在鄂伦春族体现也非常明显。鄂伦春族儿童从出生之日起直至两岁,都是在摇篮里度过的。鄂伦春族的摇篮“欧姆凯”支架用两块成U形的薄木板衔接而成,长板做底帮,短板做背靠帮,衔接处呈45度角。摇篮底部钉薄木板,头部的底用皮子或用皮绳纺织而成。摇篮帮多用红、黑、绿等颜色绘成图案或花纹。背面挂有各种装饰物,如兽骨、兽角、贝壳、铜铃、神像。孩子睡在摇篮里,平时挂在仙人柱母亲铺位上的横杆上;迁徙时背于身后,骑马而行;狩猎时挂于树杈之上。摇篮,对于鄂伦春族抚育儿童起着重要作用。

朝鲜族

    铁力年丰乡,是伊春市朝鲜族人口比较集中的地区,位于铁力高市南2公里,人口14857人。 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农产品为富哂大米,营养丰富,享誉全国。朝鲜族歌舞、朝鲜狗肉,颇具民族特色。
    朝鲜族是一个文化水平很高的民族,他们能歌善舞,能诗会画,民族文化艺术绚丽多彩,而且是一个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比较完整的民族。

服饰
    朝鲜族自古就喜欢穿白色衣服,素有“白衣民族”、“白衣同胞”的美称。男子的白色上衣,倒闭襟、无扣,以布带打结。外面配以黑色坎肩,相衬成辉、落落大方。男子白衣,常配以肥大的裤子。年轻妇女的短衣长裙,多彩艳丽,多在上衣袖口和衣襟上镶各种颜色的绸缎边,还用红、紫、蓝色的绸缎做飘带,在轻风吹拂下,走起路来飘逸、潇洒。老年妇女,喜欢穿素白色的衣裙,用白绒布包头。儿童,一般穿七彩服,上衣袖筒用七种颜色的绸缎配制而成。

炊具
    朝鲜族精于种稻,所以日常主食以大米为主。除米饭而外,尚有各种丰富多彩的小吃和具有民族风味的小菜。打糕、片糕、切糕、散状糕、发糕、冷面,都是极具朝鲜族风格的风味小吃。这些食品的制作方法和所用炊具也很有特点。煮米饭的铁锅,底薄而平,上盖隆起,状如蒸笼,有飞边,铁盖密闭,上有铁制的拉手。用这种锅煮米饭有一种很特殊的香味。朝鲜族的泥制淘米盆,非常有特色,底小口大,呈半笠形,平底,内壁梯状。做打糕的工具,是一个木槌和一个大槽子或石槽子。将蒸熟的糯米或小黄米放在槽子内,用木槌砸成糕团,切成条或块,放上经豆面,吃时蘸着蜂蜜或白糖吃,这就是朝鲜族人民最爱吃的打糕。

乐器
    朝鲜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民族乐器有伽耶琴、长鼓、手鼓、筒箫等。伽耶琴,是一种弦乐器,有12根弦,演奏时一端倾斜着他,一端置膝上,左手按弦,右手取音,常用于独奏和歌曲伴奏。长鼓,是朝鲜族最古老的打击乐器,鼓腰细小,两端粗空,鼓面蒙皮,演奏时,将鼓挂胸前或置一木架上,左手拍鼓,右手执竹槌敲击,常用于伴奏歌唱和舞蹈。

花园
    玩花园是朝鲜族的一种游戏,类似扑克牌,但比扑克牌小一半多。共计48张,上绘图案,图案共分三组,每组共有三四样,图案是各种动植物。玩牌以得分多少决定胜负。老年人及中壮年在农闲或节日期间喜欢玩这种牌。